走進淮海農場這塊厚重的土地,不僅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連續多年躋身江蘇農墾先進行列,其文明新事也成效斐然,人物輩出:有跳進大河勇救輕生男的退休老人,有路途中撿獲4萬多元現金叫停失主的管理干部,有67名同學在Q上建群,資助亡故女兒完成6年學業的同學群體……近六年間,這里已經產生了“淮海好人”24個,獲得省、市、縣“道德模范”等相關稱號的已有6人。
面對感動,集聚道德的力量
在前后無人的公路上,當成沓成沓的百元大鈔迎面飛來,你下意識的反應是什么?
金錢是個試金石。但在收入不多,一家三口只有一人有收入來源的協管員王眾華那里,他卻表現得十分淡定。
騎摩托車的人在不知不覺中,袋子里的百元現鈔一沓一沓地向外散落。跟在不遠處的王眾華,猛地超車并按喇叭叫停陌生人,一起撿起撒在路上的42000多元錢,并推掉1000元感謝款和第二天特地送上門的一條香煙。而這次距他上年在路途上撿拾2000元現金后等還失主、謝絕200元酬謝后的又一壯舉。
半夜寒冬有人跳河輕生,面對近百米寬、深三四米的河流。62歲的唐玉松不容多想,跳入冰冷的水中,硬把落水尋短見者拖到岸邊進行取暖救治。
“這事不值得宣傳,換成誰都會這么做呀!”面對大家的贊揚,這些淮海人幾乎是眾口一詞,普通得就像大家唱著尋常的一首歌。
追根溯源,培植道德的土壤
“‘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兒孫’,他們化平凡為神奇,變荒灘為綠洲,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業績。江蘇農墾的前身,農建四師師部所在地,當年部隊培育的軍墾文化和源自四面八方傳統美德,在蘇墾大地上傳承著。”農建四師暨淮海農場歷史陳列館解說員崔慧慧一遍又一遍地對來這里參觀紅色教育的客人說著。
在農場這塊熱土上,道德的價值至高無上,即使是后來從外地來農場的人也傳承著這份執著:淮陰籍軍屬張秀花夜撿金項鏈后,用喇叭尋呼失主的不尋常舉動;無錫知青薛春曙,他為了農場的糧棉高產,把他專業的所有才華留在了農場厚重的黃土地上……
“我們就是要在全場上下營造出一種厚德的淮海人,通過大張旗鼓的對文明新事進行評選,包裝和宣傳,把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道德典型發揚光大,從而夯實軍墾文化的土壤,時時處處營造出淮海人的魅力!”場長李衛東表示。
構筑靈魂,打造道德的高地
一個好人,可以感動一群人;一群好人,就可影響一座城。我場通過連續3屆“文明新事”的評選,《淮海大地》報實時開展“身邊好人”的追蹤報道,讓這些文明新事成了農場職工追逐和效仿的榜樣。
在鹽城發行量最大的鹽城晚報上,三年多來就有8名農場職工圖文并茂地登上了主流媒體,其中有4名同志,上了射陽縣“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模范榜單,農場對獲得榮譽的模范代表人物,進行相應數額的獎勵,并對困難職工家庭進行了針對性地幫扶。
我場道德模范的不斷涌現,有著凝聚身邊感動的土壤根基,更有著打造淮海道德高地的成功傳承,并成為推進農場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亮麗“品牌”,讓一個個平凡的好人走進了職工視野,讓農場的普通職工用最平實的生活場景,傳遞著來自各個層面的感動。